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动态 >> 内容
父女两代人,让生命的价值在奉献中延续
发布日期:2014-12-15  来源:红十字会  浏览次数:  字号:〖

1989年,屠熙瑞成为常州遗体捐献第一人

时隔25年,他的女儿屠和怡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1210日上午,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飘着一丝细雨。河海大学退休教授、70岁的杨学泉拿着毛笔在常州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把妻子屠和怡的名字描上颜色。这离今年59日妻子去世,已过去了整整7个月。

在这场由常州市红十字会和栖凤山共同举办的《让我为你送别》缅怀纪念活动上,共来了6位遗体捐献者家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罗杰告诉记者,今年常州成功捐献遗体共有4人,都由阳湖医院遗体捐献接收站接收。

我市遗体捐献志愿者164人,共有8人成功捐献

今年5月,市红十字会在栖凤山国际人文陵园建立了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如今新增了4个捐赠者的姓名:王菊芳、屠和怡、姜伯元;角膜捐献:陈海军。至此,已有28名捐献者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栖凤山还为每位捐献者在常州公祭网的红十字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纪念馆建网上纪念堂。这是栖凤山人文陵园特意为全市新增的4例器官(遗体)捐献者举行的让我为你送别纪念活动,为的是让家属们能感受到对捐献者的尊重,也在这样寒冷的冬天给他们带去了一份温暖。

截至目前,全市至今遗体捐献志愿者已登记164人,成功捐献8例;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101人,成功捐献20例;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192人,成功捐献3例。

25年前父亲捐出遗体,成为常州捐献遗体第一人

杨学泉说,妻子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是深受她父亲的影响。我岳父屠熙瑞早在1989年就捐献了遗体,当年常州红十字会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我们连夜护送他的遗体去了上海。

在缅怀仪式上,和杨学泉一同前来的还有妻子的大哥屠原梓。屠熙瑞病逝当天,正是他和弟弟屠永锐连夜护送父亲遗体到上海。

文革”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家父却因身体不能参与到这火热的改革中,不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内心一直非常内疚,有说不出的苦楚。屠原梓说,1982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受上海市卫生局委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公民自愿捐献遗体工作。父亲那时是市工商联副秘书长、市政协委员,决心要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尽份力,第一时间递上了申请书。  

 得知父亲的选择,屠原梓很支持,第一个在执行人一栏中签下名。

我至今都记得家属代表意见那句话:我们全家支持家父实现他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心愿,为振兴中华发展祖国医学事业作贡献。

1989年,屠熙瑞逝世,遗体由上海医科大学接收,他成为了常州捐献遗体第一人。

受父亲影响,她病重时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杨学泉说,妻子屠和怡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去年6月查出肺癌,医生说只剩下9个月时间,家人本想瞒着,却在春节时被她得知。心情不好,病情也随之恶化,整个春节期间,她就一直在想遗体捐献的事情。

在妻子强烈要求下,杨学泉帮着致电市红十字会咨询捐献程序,并在今年210日陪同妻子签订了捐献协议。那几天,她非常着急,总觉得自己随时都会离去,一定要尽快把事办完,我只能支持。

对于屠原梓而言,妹妹的决定并不奇怪,父亲一直是家里的表率,对他们影响很深。当年我们也只是表示对父亲决定的疑惑,没有一个人反对,和怡更是支持。这次在协议上特地写上:学习先父屠熙瑞捐献遗体的精神,我自愿捐献自己的遗体,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杨学泉说,岳父的名字刻在了上海福寿园的纪念碑上,妻子的名字刻在了栖凤山的纪念碑上,他们虽相隔百里,却为同一事业而不朽。(摘自《常州晚报》)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6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