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雷锋”华友根:带动乡邻捐献遗体器官 |
发布日期:2020-11-10 来源:武进红十字会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
见到华友根时,他正在院子里看书。 老人身体虽大不如前,但精神依然矍铄。听到声音,华友根站起身迎接我们。 “老华,今天来看看您,感谢您为红十字事业作出的贡献!”常州市武进区红十字会副会长承文明一边说着,一边递上大米、食用油、牛奶等日用品。 屋内光线昏暗,但打扫得干净整洁。 聊起捐献遗体的初衷,华友根说,20多年前,自己一位年仅40多岁的战友,因为尿毒症去世,让他萌生了捐献遗体的心愿。 “如果当时有合适的肾脏可以移植,他就不会死。”痛失挚友,让华友根十分难过,“我听过一个报道,一位药剂师在车祸身亡后,他的肝脏、心脏、两个肾脏和一对角膜,拯救了4个人的生命,并帮助2人重获光明。这太有意义了,我也要捐赠!”随后,他立即联系常州市武进区红十字会。 “只要对社会有用,全部都拿去!”华友根说。 2014年这一年,华友根向红十字会递交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从此,他也成为了一名遗体器官捐献义务宣传员。
华友根开展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义务宣传 交流中,华友根说,“在江苏农村,入土为安的观念还是主流,但经过他不断劝导,一些老人就有了捐献意愿。”于是,他又赶到红十字会取了一些志愿捐赠登记表,帮助有捐献意向的乡邻跑腿、实现心愿。 62岁的张梅珍就是其中一位。 在乡亲们眼里,华友根还是不折不扣的“活雷锋”。 “自己仅做了一点点好事,国家和政府就给了这么多荣誉,一定要将好事继续做下去。”华友根指着墙上的荣誉证书说。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当时,他手头没有钱,就跑去打工,每天赚30块钱。10天后,挣来的300块钱全部捐给了地震灾区。 2014年,从广播里听到云南地震的消息,一些孩子因为父母去世或家庭贫困无法继续读书。第二天,华友根跑到邮局,把手头仅有的900块钱全部捐给了灾区的孩子们。 “感谢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gǒu)街彝族苗族乡中心完小11名贫困孩子寄来的明信片。 这些用铅笔、圆珠笔写的歪歪扭扭字迹的明信片,一直装裱在玻璃框里,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这些贫困孩子,也成了华友根最大的欣慰和牵挂。2019年春节,赶在孩子们开学前,他又汇去了1100元钱。 今年疫情期间,他又主动捐资1000元给湖北武汉。 1000元,西藏抗震救灾; 500元,贵州抗震救灾; 500元,云南抗震救灾…… 一张张明信片,一张张汇款收据,一份份爱心证明,记录着他“爱心”之路。
图为华友根介绍云南11名受捐助贫困孩子情况 从10年前的600元,到如今每月养老金2000元,华友根每一分都省吃俭用攒下来帮助他人。 华友根粗略估算了一下,他向云南、西藏、贵州、四川、湖北、江苏等地救灾、救助捐款已达10余万元。 在一些人眼中,华友根有点“傻”,宁愿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还拼命往外捐钱。 老人的住处,简陋狭长,里边是卧室,外边是客厅,家具简单陈旧。 “我们社区都看不下去了,提出来帮他改善一下生活,老华死活都不肯,他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漕桥社区副主任张琴娅说。 第一次来他家探望的同乡俞伯年十分惊讶:“老华啊,你给云南的孩子捐了那么多钱,怎么日子过得这么节俭啊!” 不仅是俞伯年。 提起老华,当地十里八乡的村民,个个都竖起大拇指。不仅是捐献、劝捐遗体器官,华友根还倾尽所能资助困难家庭、帮生病邻居种田、照顾身边孤老病患、连续十几年义务巡河保洁……
图为华友根十几年如一日义务巡河保洁 老人“爱心”之路,至今已坚持了50年,他的善行义举也感染着不少乡邻。 2020年6月江苏好人榜,华友根榜上有名! 为了省钱,老人多年不买新衣,头发自己学着剃,晚上都舍不得开灯,每月领到的养老金,基本都花在了救灾捐款、扶贫助学、帮助病弱乡邻上。 两面墙上,贴满了各种感谢信、各级媒体对他事迹的报道,唯独有一份文件,他用一个布包包在文件夹里,是他颇为看重的一份证书——遗体捐赠志愿书。 自2014年率先志愿捐献遗体至今,在华友根的努力下,已动员10位乡邻登记捐献遗体,是江苏常州动员登记捐献遗体最多的志愿者,也是江苏常州名副其实的“遗体劝捐第一人”。 “早就认识华师傅,他的思想境界比我们先进很多,非常伟大,我们要向他学习。”谈起华友根遗体器官捐献的事迹,俞伯年十分钦佩。 “红十字是一项光荣、神圣的事业。活着,我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人;死后,我要用自己的遗体器官服务社会。”华友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