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常州红十字人”又多了一位 |
发布日期:2024-04-15 来源:红十字会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
近日,毛平天、毛平江两兄弟赶到常州市红十字会,在父亲毛翔新去世49年后,他们终于弥补了父亲身前的最大遗憾。这位解放前就在武进开设西医诊所的老人,1950年赴南京报名加入中国红十字会,随国际医防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后在国内多地投身红十字事业,传奇的人生却不为人们所知。如今,这段历史终于被家乡认可,成为常州红十字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两篇报道触动老人,揭开尘蒙历史 毛平江是毛翔新最小的儿子,2022年,他在《常州日报》看到一篇名为《封尘70年后,这段历史终被确认》的报道,内心大受震动。文中,记者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过探访当事人、对比资料、翻阅刊物,纠正了本地史料的错误记载,还原了苏州人孔繁芬和常州红十字人一起参加抗美援朝的一段历史。 “当时非常激动,我父亲是常州人,可家乡却不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是我们家最大的遗憾。”毛平江立即联系了在上海的大哥毛平天,这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曾经的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表示,一定要联系到市红十字会,给父亲的人生一个交代。 2023年,一篇关于常州红十字运动先贤杨迪群的报道再一次触动两位老人。毛平江收集好父亲的相关资料,拜访了杨迪群的后人,寻找到了市红十字会,和办公室主任张涛进行第一次沟通。今年3月底,两兄弟再次来到市红十字会,献上根据毛翔新日记编写的一篇家史。 从乡间行医到抗美援朝,父辈旗帜不倒 1907年,毛翔新出身于武进礼嘉政平顾家村。1926年,他到上海一所中医学校就读。两年后,他在上海亚东医院当了4年实习生,后又在上海旭升医院做了2年助理医生。1933年,因父亲过世,身为独子的毛翔新,被母亲召回家乡行医,在政平顾家村和毛家桥开了两个西医诊所。1950年,他到南京报名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被编入了第一医防大队。1951年9月,他随医疗队参加了抗美援朝,8个月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毛翔新并没有回到常州,而是重新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医防大队,赴江西萍乡煤矿、江西向塘飞机场工作。1953年,他又到河南参加了治淮工程。1954年,第二医防大队被派到河北保定(当时的省会城市),归河北省卫生厅管理。1957年,毛翔新又被派到保定市红十字会工作,并多次受到单位表彰和奖励。1957年,国家精简压缩机构,毛翔新因年事已高,主动申请光荣退职回家乡。1958年他回到武进县政平公社医院工作。 “这是参加抗美援朝后得到的勋章,这张照片是朝鲜政府感谢医防队赠送的锦旗,上面有父亲的名字,这些都是最直接的证据。”毛平天老人指着四枚勋章和一些老照片,语调平静却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父亲在特殊时代遭遇了苦难,1975年含冤病逝,子女花了几年调查和不懈努力,在1983年终于为父亲平反。但这个遗憾和心结,直到得到市红十字会的认可,得以最终解开。 传承良好家风,红十字精神永续 “父亲无愧于国家和家乡,解放前就因医术医德,在方圆几十里内享有美誉。甚至多方势力盘踞的复杂局势下,偷偷救治过新四军的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红十字事业奋斗,献出无私的一生。”毛平江说,他们一代和孙辈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两代都有人行医,特别是第三代,分别在北京、上海、常州知名三甲医院工作,都是名声不俗的医务工作者,延续着医者仁心的良好家风。 “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我们从地方史料中挖掘出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常州红十字人’共有11人。毛翔新是从南京出发的,所以本地没有记载,他就没列入‘常州红十字人’名单中。”张涛感叹,第一篇报道发出,就陆续有后人找来,这个系列3年出了3篇报道,没想到还能有后续。抗美援朝过去了多年,无数个人传奇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消散,但他们的故事不会被人遗忘,他们的红十字精神永续。 毛平天表示,今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为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清明节后,他们会把父亲的旧日记、老照片捐献给常州筹建的中国红十字历史陈列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