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青春|成长自航计划:随迁子女“发展型”生命教育 |
发布日期:2025-09-17 来源:红十字会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
在红十字会持续关注随迁子女发展的支持下,团队开展对随迁子女的生命教育已经近三年,在开展生命教育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团队聚焦苏锡常等务工人员密集地区,对6-14岁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随迁子女展开系统性调研。通过整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等权威文献、覆盖2000余份问卷的社区调查、与儿童、家长、教师及心理专家的深度访谈,以及流动社区与学校的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复杂性与紧迫性,65.3%的受访者存在抑郁、焦虑或社交适应困难,30%因“外地人”标签遭遇隐性歧视,归属感缺失导致学业挫败与自我价值感下降。调研进一步揭示,原生家庭支持薄弱、城市融入壁垒及生命教育缺位,使部分儿童陷入自伤倾向或网络成瘾等风险,其心理危机可能演化为成年期的社会适应障碍。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传统救助模式的局限性——单向帮扶难以化解结构性排斥,更凸显从“保障生存”向“激活主体性”转型的必然性,为红十字会推动“发展式”服务提供了实证支撑:需要通过系统性干预重构儿童的社会参与身份,在抵御心理风险的同时,赋能其成为城市发展的共建者。 尽管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与制度以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入,但在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文化体系及社会等级意识根植的社会心理背景下,随迁子女仍然面临诸多发展困境。而且,现有干预和关爱多停留在“成人主导式”层面,往往将随迁子女们视为救助对象,忽略了他们在心理调适和社会参与中的主观能动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立法中,都有明确体现:儿童不仅有被照顾的权利,更拥有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正当性。因此,团队在前期志愿服务中建立的信任和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客观救助”转向“主观赋权”,在“专业化团队+多方协同”的基础上,为随迁子女提供系统化的服务能力建设框架,通过儿童议事、儿童自主项目管理、同伴互助等创新形式,推动随迁子女成为关爱服务体系的积极建设者与受益者,助力他们自主的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学业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一、预期目标 基于前期红十字会支持的近三年生命教育服务积淀,本项目以“发展性生命赋能”为核心,突破传统单向教育模式,构建“参与式生命成长体系”,聚焦随迁子女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性构建与文化认同困境,通过“四维发展目标”实现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发展”的转型,助力儿童成为生命价值的探索者,把握自身生命发展主动权。 (一)定性目标-随迁子女: 1.生命价值探索者,构建主体认知框架。引导儿童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自主建构生命认知,以“我的生命地图”为载体,通过城市探索、家庭口述史记录,理解生命独特性与韧性,建立“流动-扎根”的动态身份认同;培育批判性价值判断力,结合同伴剧场、伦理困境模拟,辨析生命价值多维面向,形成抵御隐性歧视认知屏障;激活文化资本转化能力,将方言、民俗等原生文化转化为交往资源,在差异认同中提升自我价值感。 2.生命实践共建者,锻造社会参与能力。创设“社区微治理实验室”,推动儿童从服务对象转变为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者:社会情感能力进阶,通过“校园安全议事会”、“社区环保提案大赛”,培养冲突调解、协作决策等公民素养;生命价值创造实践,设计“城市守护者”计划(如社区急救员培训、非遗文化小讲师),在服务他人中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联结;抗逆力情景化培育,依托户外生存挑战、职业体验日等活动,将逆境转化为“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场”。 3.生命关系协作者,重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三圈层关系”,自我对话,通过情绪日记APP、心理漫画创作,帮助儿童建立与自我的正向对话模式;同伴支持,组建“成长联盟小组”,以儿童议事会形式共同设计反欺凌方案、校园融合活动;跨代际共生,打破代际认知隔阂,重构家庭支持纽带。 4.生命安全赋能者,提升城市适应主权。开展“情境化生存赋能活动”,注重“技能习得-场景应用-风险预判”的闭环训练;百度基地,利用沙盘模拟城市交通、网络诈骗等风险场景,培养主动防御意识;城市生存技能护照,通过地铁出行挑战、紧急求助系统实操等任务认证,提升独立生活能力;生态韧性培育计划,在社区花园共建、灾害演练中,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思维。 (二)定性目标-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发展 因为自己淋过雨,想给别人撑把伞,以相似的境遇,挡去一方寒凉。对有些红十字会志愿者自身亦为随迁子女时,他们在帮助年幼的随迁子女儿童的过程中,不仅为他人提供支持,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疗愈与成长: 1.身份认同与自我接纳。通过陪伴与支持随迁子女儿童,红十字会志愿者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理解并接受自己的随迁身份,增强对自身文化背景的认同感,减少对社会标签的焦虑。 2.心理成长与自我疗愈。在与受助儿童的互动过程中,红十字会志愿者能够反思自身曾经的困境,逐步放下过往的心理负担,获得情感的疗愈和内心的平衡。 3.共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提升。通过与受助对象的深入交流,红十字会志愿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随迁子女群体的共同挑战,增强共情能力,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持续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4.沟通与组织能力提升。作为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们需要与不同群体(儿童、家长、学校、社区等)进行沟通,并在活动组织、心理辅导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 (三)定量目标 1.生命叙事能力提升。参与儿童完成《我的生命地图》数字档案,包含至少3个文化融合故事;儿童通过“方言故事创作大赛”产出文化认同相关作品;建立覆盖200+家庭的口述史数据库。 2.社会参与度量化。儿童担任社区微治理项目核心成员(如环保提案人、安全巡查员);模拟情景组“建儿童议事会”,每季度产出社区改进提案;实现服务活动内容由儿童自主设计(通过“空白模块提案制”)。 3.抗逆力发展基线。通过情景模拟测试,儿童突发危机应对正确率提升至;参与儿童在“职业体验日”中独立完成3项城市职业任务。 4.文化资本转化成效。开发“文化探访路线”,由儿童主导讲解;建立方言文化数字内容,收录儿童创作的音频/视频作品。 5.基础参与和能力提升。参与活动的人数、比例和次数;对活动的满意度和反馈;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提高情况;生命观念和抗逆能力的评估和提高情况;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情感的评估和提高情况。 二、项目内容 本项目依托志愿服务团队的跨学科优势,与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建立互惠共赢的协作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专业团队运用社会工作、教育心理学等跨学科方法,创新设计“发展式生命教育四维模型”,涵盖社会情感能力训练营、数字化生命叙事平台、社区参与实践项目、抗逆力成长计划四大模块。通过角色转换机制,引导服务对象从课程参与者进阶为社区志愿服务者、安全宣讲员等社会角色,在真实场景中培育公民意识与主体价值。团队以7—1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充分融入儿童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结合儿童情绪管理、同伴交往与自我认知发展的核心方法,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儿童发展型志愿服务团体活动方案。 实践活动依托江苏省红十字会,并联合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多方主体,开展为期八周的实践干预,同时构建多维度动态评估体系,以持续监测儿童参与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活动采用主题式结构,每周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如情绪识别、沟通技巧、挫折应对等)以及一个自主实践(如议题协商、资源管理、项目筹划)展开。活动的整体设计遵循“自我认知—情绪觉察—人际互动—项目实践”递进式发展序列,使各环节在内容与方法上形成有机衔接,确保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实现深度学习,并预留充分的自主实践空间,使专业引导与儿童主体探索形成良性互动。 1.构建儿童主导的自主管理机制,强化自主意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其适度的自主决策权,使其在“做中学”与“教中学”中完成知识的深度建构。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设立儿童议事会、儿童自主项目管理、同伴互助等创新模式,赋予儿童更多的决策权和行动空间,使其从单纯的受助者转变为服务体系的共同生产者。儿童不仅能够提出自身需求和建议,还可通过小组讨论、民主投票等方式制定活动方案,并在志愿者或教师的引导下承担组织和协调角色。这一过程中,儿童在讨论、协商与分工合作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锻炼自主规划与执行能力。通过长期的自主管理实践,儿童逐步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在社会交往中展现更强的主体性和责任意识。 2.采用混合编组模式,促进不同文化背景融合。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不同背景儿童的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在社区中儿童可能来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为优化社会适应过程,实践中可采用混合编组模式,使儿童在共同任务中建立联系、增进理解。例如,在小项目、小任务和集体展示环节,随迁子女在与本地儿童的合作过程中,逐步增强自信,减少社会隔阂,他们在承担具体任务的同时,获得积极的社会互动体验,并通过团队合作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技巧及文化适应能力。 3.依托主题情境学习,深化社会责任感。在发展型志愿服务过程中,知识传递不仅需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还应兼顾心理学干预的专业性,借鉴“问题化教育”方法,构建社会生活矛盾冲突的模拟情境,拓展儿童的社会认知维度。因此,活动设计应围绕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核心领域,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等,开发适龄化的模拟情境。例如,在“情绪调节工作坊”中,借助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儿童学习识别和调控情绪;在“社会互动训练营”中,引导儿童通过情境模拟、合作探究等活动提升沟通能力。儿童在活动中,不仅能加深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还能在面对多元观点和利益冲突时锻炼批判性思维与转化性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儿童的自主参与感和现实适应能力,从而构建“知识-情境-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生态。 4.在地化情境,构建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情境。志愿服务应基于社区实际需求,融入当地文化,以增强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本研究强调在专业引导下发挥儿童主体性,通过结合社区生活场景,让儿童参与符合地方特色的项目设计、资源分配、成果展示等实践活动,以逐步建立自信、责任感和成就感。例如,引导儿童思考自己社区的流浪动物管理、老旧小区改造、公共资源分配等现实问题,并鼓励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此种植根于本土环境的主体性培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并提升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5.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在互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转化。在发展型志愿服务中,儿童的知识建构表现出分布式特征,其认知边界不断扩展,并逐步形成个体知识、群体智慧与文化工具交融的三维认知体系。在同伴互助过程中,儿童可通过合作学习、观点分享和任务分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重构。例如,在同伴互助小组或社区志愿服务队中,儿童在社区调研、社会探访等实践活动中,扮演学习辅导员、活动组织者、团队协调员等多种角色,使其在与真实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学习如何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6.促进自我价值感的建构,在助人中实现自我成长。发展式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方式,更是儿童自我认同与心理成长的重要路径,他们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完成从“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逐步构建起“自我发展-助人实践-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持续深化。在助人实践中,儿童能通过帮助他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来自同伴的认可,从而建立自信。例如,在低年级儿童的辅导过程中,高年级儿童能通过解答问题、提供示范等方式获得成就感,而低年级儿童则在支持与鼓励中提升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在帮助别人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自身不断反思、整理和深化自身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儿童个体的发展路径,也推动了志愿服务从单向“救助”向双向“成长”的转变,促进儿童在知识共享与社会实践的循环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