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务工作 >> 人道传播 >> 内容
武进盛氏拙园义庄石刻整理与初步研究
发布日期:2025-05-30  来源:吴冬冬  浏览次数:  字号:〖

武进盛氏拙园义庄位于河南厢磨盘桥左,即铁市巷36号,现在的南大街至杨柳巷一带。这里原是盛家光禄公支祠的一部分,祠堂东边有人范书院,是义庄兴学育才之所。2003年,西赢里地块拆迁改造,祠堂、义庄均在拆迁范围之内,令人痛惜。在常州市文管办、南大街派出所和陈伟堂、包立本等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下,义庄石刻得以保护。到了2021年,作为老城厢复兴发展的标志性工程,盛宣怀故居修缮陈展项目启动,“沉睡”近20年的拙园义庄石刻有了它的最终归宿。

武进盛氏拙园义庄石刻共14方,所涉内容主要有:冯桂芬撰《武进盛氏义庄记》,盛康撰《拙园义庄记》,呈报官府立案《呈词》,官府批文《奏咨原案》,同治七年《详定规条》二十八条,同治十二年《增定规条》十八条,呈报官府催完义庄租欠《禀词》和义庄田亩《议条》,共计8种。

从保存现状看,义庄石刻制作精良,刻字遒劲有力,清晰可辨。冯桂芬撰《武进盛氏义庄记》缺损二方,盛康撰《拙园义庄记》缺损二方,同治七年详定《规条》缺损一方,官府批文《奏咨原案》缺损一方,据此估算,完整的拙园义庄石刻至少有20方。义庄石刻缺损内容,根据《显志堂稿》《龙溪盛氏族谱》等文献资料进行补录。

一、盛氏拙园义庄石刻释读

1.武进盛氏义庄记

三代圣人之法,至嬴政尽矣。吾县范文正公生千余年之后,独毅然有所建复者二事,其一为立学,天下之有学自文正始;又其一则义庄也。义庄虽一人一家之事乎,而实有合于三代圣人宗法遗意。宗法异宫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今世已不可行。义庄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丧有赡,非所谓不足资之乎?文正倡之,忠宣、清宪、少参、忠贞累世递益之,非所谓有余归之乎?诚能推而行之,自一人一家而郡县而直省,一族有义庄即一族无穷民,千百族有义庄即千百族无穷民。奸宄邪慝无自而作,三代郅治不外此。拙著《校邠庐抗议》四十首,其一曰复宗法,而以推广义庄为言者,此也。自明以来,代有仿行之者,而江以南尤盛。武进盛旭人方伯承祖资政公、本生祖中议公、父海宁公志,建祠立拙园义庄于常郡河南厢磨盘桥左。名拙园者,海宁公晚年自号也。置赡族田一千二十二亩有奇,祭田一百十二亩有奇,读书田三百亩有奇。同治七年江苏巡抚具其事以闻,诏与旌如例。方伯自书缘起并手定章程示余,属为记。先是,资政公昆季始创议,设义学、给义粮、置义冢,未成而殁;海宁公捐田八百亩,次第行之;及是,方伯建义庄;三事皆为庄中条目之一。祖父三世同心作述,积数十年堂构蓄畬之力,遹观厥成,可谓世济其美矣。章程大略本文正父子所刊规矩,而以周恤穷乏为主,小康及能自食力者不与,则小异。考文正规矩与钱公辅记,皆言日食人一升。记又称聚族九十口,岁入粳稻八百斛,数亦合。惟贫富贵贱不为差等,或疑非君子周急不继富之道。不知文正起家孤寒,此九十口者聚之义宅中,必皆贫无疑,故一例施之。迨后沿袭既久,族益众、资益绌,贫富益悬绝,未尝不议节此可与、不可与之数。而吴下有他庄,以与于给米为耻,范庄独以不与给米为耻之说,遂不能改。顾在范庄为不能改,而在他庄为不必从也。前人之法,后人因之,而又损益之,更归美善,往往有此。昔方氏苞有言:义田计口授粮,势不能周。方伯自记中亦尝云尔。是举也,殆法文正而变通之欤。是为记。

赐进士及第诰授荣禄大夫三品衔前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加八级随带加三级吴县冯桂芬撰。

(残缺碑文根据冯桂芬《显志堂稿》卷四《武进盛氏义庄记》整理)

2.拙园义庄记

义庄之设,自宋代范文正公始。文正公尝言:自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吾若独享而不恤宗族,他日何以见先人于地下。因置田千亩为义庄,以赡合族,一切衣食、嫁娶、丧葬均有助。有明迄今,踵行者且数十家,朝廷著为令典,饬部存案,载入县志,由布政使司给帖勒石,不得擅卖擅买,法至善也。惟方望溪侍郎戒子曰:吴郡范氏义田,计口授粮,俾愚者怠于作业,非义也,且势不能周。余谓文正置田时,岁入粳稻八百斛,族之聚者九十口,故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毋虞缺乏。今族盛之家入不敷出,宜择贫且老疾者、寡而苦守者酌量赡给。若家本裕如,或子孙力能奉养,可勿与焉。少壮者自食其力,不(得概给,以儆游惰。有文正溥利后世之心,又有望溪防弊久远之虑,其法益善。先王父与本生王父敬慕先贤义行,尝谓收族之要有三:设义学,以教子姓;给义粮,以恤茕独;置义冢,以救凶丧。事不及举,而本生王父赍志以没。先王父复时以此勖先大夫,事不及举,而先王父复赍志以没。迨先大夫筮仕浙中,浙故凋敝,亏累日积,而先大夫祗奉遗训,竭力摒挡,置常稔之田八百余亩,所谓义学、义粮、义冢悉为之。及余兄弟辈先后登仕版,方期亲承严训,经画其事,于义田外更置义庄。乃粤逆西来,郡城失守,祠宇悉为灰烬,而先大夫亦不数年弃养矣。回忆先大夫在日,尝云:义庄未建,假我数年,当与汝辈共筹之。呜呼!安可得哉,安可)得哉?丁卯岁,康读《礼》,家居,谨遵遗命,即于本支祠侧建义庄三十余楹,复置田,并旧田共一千二十二亩有奇,又祠墓祭田一百余亩。其田号、庄规各册,呈请大吏奏咨定案。康偕弟赓暨子侄辈悉心经理,一秉文正公溥利之心及望溪先生防敝之意,以期可大可久,与吾家相终始。庶几先大夫仰承先祖之心慰,先祖敬慕先贤之心亦慰也。先大夫晚年以拙园自号,义庄成,故以拙园名,而谨志其颠末如此。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冬月,十三世孙康谨撰。

周秉錩镌

(残缺碑文根据《龙溪盛氏族谱》整理)

3.拙园义庄呈词   同治七年四月具呈

呈为恪承先志,捐田赡族,呈叩详请奏咨立案,以垂久远事。窃康故父原任浙江海宁州知州盛隆,秉性孝友,尤敦族谊。尝捐置义田,以赡族之贫乏者,族人至今赖之。顾以常郡甫经收复,庄房未建,不及举办,赍志以终。兹康祗遵遗命,建设庄祠一所,四厦三十余楹,并将旧置及续置赡族田一千二十二亩二分三厘四毫四丝三忽九微,又祠墓祭田一百一十二亩六分七厘二毫八丝二忽二微,统共田一千一百三十四亩九分七毫二丝六忽一微,一并作为义田。偕胞弟同知衔前署湖南沅江县知县盛赓,胞侄袭云骑尉世职分发湖南补用知县盛宇怀经理其事。岁收田租除完赋之外,凡族中之鳏寡、孤独、废疾,实系贫穷无力读书、考试,及不能丧葬、婚嫁者,查照规条,分给钱米。每年修葺祠屋、祭扫各项之用,亦在此项下开支。此皆分所应为,何敢窃附敦睦之义,缕陈颠末。惟是产既称公,若不陈明立案,日后必致渐生侵废,似非康仰体故父之贻谋。伏查宋范文正公曾以已田千亩作为义田,赡给族人,虽嫡派子孙不得私卖,载在志书。后虽有仿而行之者,均以未经奏明立案,不克传之久远。今康恪承先志,万不敢代故父仰邀旌典。谨开具田数、庄规清册各一本,吁求俯赐查核,详请奏咨立案,载入志书,不得擅卖。并请查照向章,颁给免差保守印帖,俾合族得资周䘏,而义田赖以长存,永沐皇仁宪德于无既矣。

上呈

计呈计田数、庄规清册各一本。

4.拙园义庄奏咨原案     同治七年五月奏咨

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为照会事。同治七年六月二十日,奉本府札,奉署布政司杜札,奉苏抚部院丁札开:照得丁忧在籍盐运使衔前湖北盐法武昌道盛康,遵故父盛隆遗志,捐田赡族,建置义庄,奏明立案,载入志书缘由,经本部院于同治七年五月二十日会同爵阁督部堂附片具奏。除俟奉到谕旨,另录咨行外,合先抄片,札行札司转行知照等因到司,札府,奉此。合行抄粘转饬札县,即便遵照等因,并蒙抄片行知下县,奉此。合就抄录照会,为此照会。希即遵照,须至照会者。

计抄粘:

再,据署苏州藩司杜文澜详,据武进县详,据丁忧在籍盐运使衔前湖北盐法武昌道盛康呈称:系常州府武进县人,故父原任浙江海宁州知州盛隆,秉性孝友,尤敦族谊,尝捐置义田以赡贫族。因常郡甫经收复,庄房尚未建造,不及报明举办,赍志以没。今该道员祇遵遗命,建设庄祠一所,计屋三十余楹,将旧置、续增赡族义田共一千二十二亩零,又祠墓祭田一百一十二亩零,统共田一千一百三十四亩零,归入庄内作为义田。偕胞弟同知衔前署湖南沅江县知县盛赓,胞侄分发湖南补用知县兼袭云骑尉盛宇怀经理其事。岁收田租除完赋、祭扫、修葺祠屋外,余为族中贫寒读书、应试及婚丧一切之用。伏查宋臣范仲淹曾置义田,赡给贫族,载入志书,流传久远,虽嫡派子孙不得私卖。今该道员恪承先志,捐田赡族,不敢代故父邀请旌典。惟田既归公,若不陈明立案,恐致日久侵废。谨开具田号、庄规各册,呈请奏咨立案,载入志书,不得擅卖。并照章颁给印帖,俾合族得资周卹,义田赖以长存等情,转详请奏前来。臣查该道员盛康遵承先志,捐田赡族,洵属敦睦可风,除饬苏藩司颁给印贴执守,俟纂修府县志书时,详晰载入,并将送到田号、庄规各册,咨送礼部查核外,理合会同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臣曾国藩附片陈明,伏乞呈鉴,谨奏。为咨送事。窃照丁忧在籍盐运使衔前湖北盐法武昌道盛康,恪遵故父盛隆遗志,捐田赡族,建置义庄,奏明立案,载入志书缘由,现经本部院附片会奏,相应抄奏,同送到田号、庄规清册咨送,为此合咨贵部,请烦查照施行。

计咨送抄奏一本、清册二本。

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为照会事。同治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奉本府札,奉署布政司杜札,奉苏抚部院丁札开:照得丁忧在籍盐运使衔前湖北盐法武昌道盛康,遵故父盛隆遗志,置田赡族,建置义庄,奏明立案,载入志书缘由,经本部院于同治七年五月二十日会同爵阁督部堂附片具奏,抄片咨行在案。兹于七月二十七日据差弁赍回原片,内开军机大臣奉旨:知道了,钦此。合就恭录,札行札司转行钦遵等因到司,札府转敕钦遵下县,奉此。合再照会,为此照会。希即一体钦遵,须至照会者。

(残缺碑文据《龙溪盛氏宗谱》整理)

5.拙园义庄规条    同治七年四月详定

一捐置赡族义田一千二十二亩二分三厘四毫五丝三忽九微,又祠墓祭田一百一十二亩六分七厘二毫八丝二忽二微,坐落武进、阳湖二县。另造各乡都图字号、亩数、清册呈案。岁收租米租麦,除完丁漕银米外,所余租息赡族。义田项下专备周济合族贫乏之用,祠墓祭田项下专供岁时祭扫修葺之用。

一捐置庄祠一所,坐落武进县河南厢磨盘桥,坐北朝南,共四厦三十余楹,系规字号屋基一亩九分八丝三忽。

一常郡自遭兵燹田多荒芜,现经挨次招垦。目前租息未能全收,拟将族中之鳏寡、孤独、废疾及无力读书考试,不能丧葬、婚嫁者,酌定数目,量为接济。一俟垦齐,租息全收,再议扩充。

一合族子姓向系聚居常州北门外河路湾,分为东叚西段东中叚西中叚。咸丰庚申,寇至被扰,族人散居。兹集族议,仍照原设四叚,各派叚总二人稽查。凡族内每年增减人口,随时告知叚总注册,于春秋两祭会集之时汇齐报庄,以免舛漏。

一向来庄裔五世以内按服制为差等,各有加米。至五世以下服尽,子孙方与族人相等。兹因族内贫苦者多,不论亲疏,不分厚薄,但与现定规条符合者,俱准一律支给,以示一视同仁之义。

一义庄例设司正、司副综理诸务。康、赓、宇怀敬承遗命,经始一切,深惧弗克胜任,致负先人遗意。爰避正、副之名,谨守掌庄之实,所当夙夜尽心,以期无忝前修者也。日后掌庄人如有更替,议于庄裔中,择其有德、有才或殷实可托者,公举接掌,与别支无涉。

一四叚叚总,均由掌庄择定办理。嗣后凡遇各叚贫乏子姓,例合请给者,即由各叚总开单注明年岁,核实报庄,以杜冒滥。如叚总有年高不能任事,或办事未见正派,亦凭掌庄者秉公择人接办。

一凡贫老无依者无论男女,自五十一岁为始,每月给米一斗五升;六十以上给二斗;七十以上给二斗四升;八十以上给三斗。

一凡寡妇贫乏者,每月给米一斗五升;至六十以上照前规递加;其守节在三十岁以内者,每月给米二斗;至七十以上照前规递加。

一凡幼孤男女贫乏者,十岁以内每月给米八升;十岁以外每月给米一斗二升;男至十七岁成丁,女至出嫁日,俱停给。

一凡废疾无人养䘏者,十六岁以内照幼孤例给;十七岁至六十岁每月给米一斗五升;六十岁以上照前规递加。

一凡成丁男口,自十七岁至五十岁,理宜勤力营生,非孤寡老疾可比,本不在应给之列。惟间有势至极贫,一时失业,并非素不安本分之人,不得不于常例外,暂筹酌给。因仿照范氏规条,于每年十一月初旬报庄给据,十二月中旬凭据岁给赡米四斗,其家有数口者给六斗,不准预支。五十一岁后照常规按月支给。

一凡无力读书,从前向设义学,现因族人散处不便,暂议各自就近附读。每学生一人,蒙师按季致送修钱六百文;经师按季致送修钱八百文;文师按季致送修钱一千文。俟将来族人住居稍定,再行议设义学。

一子弟考试,县、府试各给钱一千文;院试二千文;入泮四千文;岁科试二千文,补廪四千文;乡试六千文,中式十千文;会试三十千文,中式二十千文;此项不分有力无力,俱凭各段总知会,由庄支送。其有不愿领者,听;领而不赴考者,查出追缴。

一凡丧葬,不论男女,无力成,给敛费钱六千文;无力安葬,给葬费钱二千文。未婚嫁者俱减半;十岁以内不给;停厝不给。倘有支钱不葬者,追缴。本庄置有义塚,如有愿葬义塚者,每人一塚,每塚前各立一墓石,备异日查考。

一凡无力婚嫁者,娶媳给钱十千文,再娶不给;无子续娶给钱五千文;嫁女给钱八千文;其有支钱而不办者,由段总追缴。

一每届冬令,族中极贫者,不论男女,给青布棉衣一件;次年给青布棉裤一件。幼孤同自给之后,隔三年再给一件,以为例。

一义庄收租给米,俱照官仓斗斛,出入一律。所给米色即随本年租米,碓存应用;其给钱者,概予通足,不得短串。

一以上给米者,每人预给领据一纸,定于每月初一日赴庄支领,届期发米,加用付讫戳记,仍发还收执。其据一年一换,即于十二月初一日收回,旧据换给新据。凡发米之期,风雨不更。其有妇女、幼孤、废疾及家有要务,方准讬人持据代领,无据者不给。馀悉亲自到庄,不准转托他人,亦不准将据抵押与人,违者停给。

一族人有将己子出继外姓,破人家产归宗,及乞养异姓为子者,不给月米。已嫁之女,非因守寡无靠而归母家者,亦不给。

一族人有向年无力,后可自赡者,查明不复给。

一族人有不守本分,及为不可言之事者,本身月米不给。如系一时过误,能翻然悔悟者,由族众具保入册支给。

一族中有越分多索,妄希冒混者,段总查明愬知掌庄人,邀同族众到祠理论。倘再故违庄规,逞意寻衅,鸣官究治。

一义庄不得典买族人田土,族人亦不得租佃义田。缘义田与私产不同,私产供一家之用,租缺尚可别挪。若义田缺租,完纳钱粮及支发公用何从挪补?嗣后收租,请援照常郡育婴堂例,令各佃户依期送庄,年清年款,不准拖欠,顽抗者分限根追,呈官后立予准行。

一义田租息先完国课,后计开销。设遇荒歉,除口粮仍照给外,一切酌量停支。如有余,先支丧葬,次及嫁娶;再有余,乃支冬衣;或所余不多,即吉凶等事,均匀支给;或又不敷,即先凶后吉。统由掌庄者通盘筹画,权其缓急,量力而行之。不准向亲族借垫。若遇丰年,积有余资,亦衹准添置田产,不得放债取利。

一所置义田,俱凭官给联单,永远执业。嗣后义庄遇有人赎田,谨遵范文正公义庄规条,限当月内以原价置买田土,不得支费及挪作他用,如违,勒掌管人偿纳。

一庄裔有自愿捐田入庄者,不论多寡,日后概行照捐勒石。若以中下之田托名捐设义产,实则冀免赔累者,难逃众论,断断不可。至所捐田亩一体归掌庄子弟经管,捐田者不得藉此搀越庄务。

一义庄向有一定规条,唯听掌庄子弟依规处置,以专责成。族人虽系尊长,不得干预侵扰。如日久玩生,掌庄人果有侵欺确据,许庄裔公同据实申官理断,责令偿纳。倘有捏诈兴讼紊烦官府者,照大概庄例,官为惩儆。

以上共二十八条。

6.拙园义庄禀词   同治九年四月具禀

禀为义庄租欠,请援照育婴堂章程,谕饬押乡差就近催完事。窃家主前任湖北盐法武昌道盛康,曾于同治七年设立盛氏义庄,呈蒙详请奏明立案,并查义庄规条内开:嗣后收租援照常郡育婴堂例,令各佃户依期送庄,年凊年款,不准拖欠。顽抗者分限根追,呈官后立予准行等因,亦经咨明大部,转饬遵行在䅁。惟是奉行两年以来,各佃遵照,依期送庄。而其中顽抗不完者,亦复不少。节经禀准,饬差严追,尚未能一律完纳。兹查育婴堂向章,凡有欠租各户,俱系谕饬押乡差就近催完,著有成效。在押乡差深知各乡情形,催完较易为力,且该差既系坐乡,趁便带催,亦可免需索滋扰之弊。为此抄粘庄田坐落各乡清单,援案具禀,伏祈查核批准。自本年夏租起,凡有义庄租欠,援照育婴堂章程,谕饬押乡差就近催完,实为公便。上禀。计抄粘庄田坐落各乡清单一纸。武、阳两县批准照育婴堂章程,凡有租欠,谕饬押乡差就近催完。清单附

7.拙园义庄增定规条   同治十二年四月增定

一义庄为我族内房分设也,外房二西分、大东分不与焉。谱例已详言之,永为例。

一大宗祠旧存祭田七十余亩,今增置二十余亩,凑足口号田一百亩。岁收米麦,随时作价完课,及岁修祭费。如有不敷,议于义庄拨补。另立宗祠出入簿,逐款登记,每届宗祠两祭,交与族众阅看。

一前捐置赡族义田一千二十二亩零,祠墓祭田一百一十二亩零,业经造具田号清册,咨部有案。今续捐置读书田三百亩零,坐落武、阳两县,所收租息专供族人从师读书修脯、膏火之用。

一旧置市屋一所,坐落北门外通江桥。又积善会市屋一所,坐落西门外普济桥,毁于兵燹。现经捐资起造,月收租钱一并归入义庄备支。

一子姓读书最为训族第一事。族人无力读书,历年虽有贴费,未见实效,亟应分别鼓厉,以广裁成。嗣后初识字,读四子书,每季贴修钱八百文;能诵经书,每季贴修钱一千文;开笔作文,每季贴修钱八百文;能诵经书,每季贴修钱一千四百文。均由支总查明,令择师附学,据实呈报。按四季支付,全送塾师,不得留存别用,以致有名无实。初从师者报明后,由庄给与方字若干,以后读书习经随时加给四书五经。每逢春秋祭日,支总带领本支学徒,并携所读之书赴庄,试以背诵、写字、作文,优者加奖。如实系可造者,再酌加修金,冀得日新之益。其学业荒落及规避不到者,停减贴费。

一习业谋生,足以自立,与读书应试无异,亦应推广成就。嗣后子姓无力者始习业,由支总报明,给钱四千文备置铺陈。进店三年后,并由支总查明,本店人作保,再报习业已成,给钱四千文以示鼓厉。倘一习未成,改就他业,本不应重给,如在三年内原店停歇,咎非自取,准由支总覆查再报,给钱二千文。俟其习成,亦准如前,查明报给。

一合例得请赡米者,由支总查明,实系最为贫苦,不论年岁,每月加给钱三百文,幼孤一百五十文,以为薪水之费。于米据内盖用加给戳记,仍于每月初一日齎据赴庄支领;失据不给,亦不准撮支、补领。此系在大概庄规之外,再加存恤。倘力可稍宽,毋庸加给。

一前议四段段总,以四段宗副兼充。今届修谱,议定:宗副论支分,不论段落。是以本庄段总改为支总,仍以各分宗副兼充。庄内查报事宜,均令支总照章认真办理。

一资政公祠每岁春分、秋分两祭,元旦、上元、端午、中元、中秋、重阳供品,每月朔望及除夕香烛、炭火等费,均于义庄开支。

一横塘乡加官桥、王家桥、老旸岐、马杭桥、蒋祥桥、沈家桥坟茔七处,春冬祭扫及应行俢葺事宜,俱归庄经理,七处条漕亦归庄承办。

一老旸岐资政公先茔,坐落江阴县马镇一保,离常较远,往回约须三日。除祭扫、舟饭仍由庄开支外,其点心、零用各人自备,每人折给馂余钱八百文,不论有力无力均给。

一义庄为办公之所,亲族人等不得借居及宴会、红白等事在内权歇。器皿物件亦不准借用,并不得堆储物料。

一庄内设立司事三人。一曰司庄,专管给发钱米、供祭、办粮、修理祠墓庄仓等事。一曰司帐,专管钱米出入帐目,及登记田租完欠等事。一曰司仓,专管储厫出粜舂白等事。此三人必须常年在庄住宿。俟届冬、夏两季收租,仍分乡承办,并酌添帮办、司事等,概用外姓,以避嫌疑。其办事之勤惰,辛资之多寡,统归掌庄查察,随时酌定。

一祭田、义田、读书田租一律收纳。此外有市屋二处,所收租钱综归入款。每年支用完纳条漕若干,赒给钱米若干,祭祀、岁修、辛工、火食等用若干,逐款登明。务将收支实存各数,统计核销,一年一结,不得积压牵混。定于来岁正月,由掌庄督率司事,汇造年总四柱册五本,分送庄裔四房各一本,存留义庄一本备查。

一掌庄人每年例给酬米,现因租息少收,暂时不领。宗长每届陪祭,送米一石,藉伸敬老之意。支总每届年终,各送米一石,以酬其劳。

一本庄上下人等每人每日额给火食钱米,另簿逐日登记。客饭亦分别上下人照给,并于簿内注明某客,以便稽查。庄内雇用厨子一名,门役一名兼打杂,每月工钱俱于义庄开支。

一义庄东首尚有空地,拟建造书院十余间,颜曰“人范书院”,购群书实其中。本支子孙有质可造就者,准住书院肄业。聘延品学兼优之师为之讲授,束修、供膳随时酌定。凡大小试年分,院内每月举会文课,先期邀订,辰集酉散。掌庄出题,备中饭四簋,早晚点各一,次穷日之力,课以一文一诗,不准给烛。次日将课卷送耆宿评定甲乙,优者酌与花红。统俟建立书院告成后,再将章程详细续入。

一现在所置赡族义田一千二十二亩零,祠墓祭田一百十二亩零,读书田三百亩零,俱凭官给联单,过入盛义庄户下,完粮执业。但其中尚有非杜产者,遵范氏义庄规条。遇有人赎田,限当月内以原价置买,田土不得挪作他用。拟俟本庄力量稍充,须将庄内各田,概行杜实。逐将官给联单,注明“盛氏义庄田单,永远不准变卖”字样,并详造都图字号、佃名租额、条漕清册一并呈官,逐纸钤印,发还执守,以昭慎重。日后添置添捐田亩,亦照此例而行。

以上共一十八条。

8.宗祠义庄旧存新置各田字号亩数议条

谨查旧谱所载,宗祠祭产田七十余亩,其契买字号亩数及口号田数,备载义庄录中。今查宗祠旧存祭产田七十余亩,增置二十余亩,凑足口号田一百亩。义庄捐置赡族义田一千二十二亩零,祠墓祭田一百十二亩零,续置读书田三百亩零。其中有尚非杜产准予赎回者,亦有未经招垦,酌量更换者。以现在情形而论,一年之中屡有更易,该田字号亩数,势难载入谱中。此时若不详细开列,又恐日后漫无稽查。今议准将宗祠义庄旧存、新置各田字号亩数及口号田数,详细开列,并将自某年起至某年止,赎去某字号田若干亩,补置某字号田若干亩,分别已未咨部,一并开载。另订一本储存义庄。议明每届五年改定一次,统俟将来杜实,下届修谱再行备载。义庄录中似此变通办理,庶于现在情形不致窒碍,日后章程可冀久远矣。十三世孙康谨议。

二、义庄的创建与家族理想

义庄是古代世家大族为救助族中贫困者而设立的宗族组织,以实现敬宗收族之目的;遇有灾荒之年,义庄也会赈济灾民,后逐渐演变成为江南地区维护宗族利益,参与地方社会保障的重要慈善组织。拙园义庄创建于同治七年,创建者为盛康,系盛隆之子,盛宣怀之父。

设立拙园义庄,发端于苏州范氏义庄的影响。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苏州首创义庄,通过创设《义庄规矩》,为义庄的组织运作奠定了基本范式,并为后世义庄创设者所效仿。盛康有感于范仲淹自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吾若独享而不恤宗族,他日何以见先人于地下?”的恤族思想,参照吴县范氏义庄之制,建立拙园义庄。立足于义庄长远发展,盛康积极借鉴方苞之论,“惟方望溪侍郎戒子曰:吴郡范氏义田,计口授粮,俾愚者怠于作业,非义也,且势不能周。”盛康采取防弊之法,“宜择贫且老疾者、寡而苦守者酌量赡给。”于是“有文正溥利后世之心,又有望溪防弊久远之虑,其法益善。”

义庄的建立也寄托和承载了父亲盛隆的遗愿和整个盛氏家族的理想。冯桂芬《武进盛氏义庄记》对创立义庄进行了记载,建立义庄是盛洪仁、盛隆、盛康“祖父三世同心作述,积数十年堂构蓄畬之力,遹观厥成,可谓世济其美矣。”盛洪仁,字士洪,号士翁。善治生,热心公益,“凡亲族中贫乏者,辄抚恤之”,遇灾荒“偕同志部署捐赈”。盛隆,字惺予,号龙溪居士,晚年自号拙园。嘉庆十五年举人,官至浙江海宁知州,任内廉洁自持,勤政爱民。盛隆晚年因未能建立义庄引为憾事。而盛康遵从父亲遗愿,最终设立了义庄,并以盛隆“拙园”之号命名,“回忆先大夫在日,尝云:义庄未建,假我数年,当与汝辈共筹之。呜呼!安可得哉,安可得哉?丁卯岁,康读《礼》,家居,谨遵遗命,即于本支祠侧建义庄三十余楹,复置田,并旧田共一千二十二亩有奇,又祠墓祭田一百余亩。”

龙溪盛氏有着赡族、慈善的文化传承,盛康续修家谱将“睦族”“积善”列入家训,用以教育盛氏族人。“善乎!范文正公之言曰:“宗族于吾,固有亲疏,自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人能以祖宗之念为念,自知族之当睦矣。”“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

此时,26岁的盛宣怀深受祖父辈影响,亲自参与了父亲盛康在家乡“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等活动。武进盛氏家族热心慈善和社会公益的优良传统,在盛宣怀这里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盛宣怀日后在慈善领域大放异彩,与早年父辈们对他的耳濡目染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盛宣怀后来事业的不断发展,盛宣怀同样致力于义庄的创建与发展。盛宣怀在东海关道任内,向义庄捐田三百亩,在津海关任内捐田五百亩。此后刁夫人置读书田100亩,这些都进一步壮大了义庄田产规模。即使辛亥革命后事业陷入低谷,盛宣怀仍不忘义庄的发展与壮大,与庄夫人捐田300余亩。此后盛氏族人盛同颐捐田700亩,盛文颐购买中亚银行股票作为义庄基金,为拙园义庄的持续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源源动力。

三、义庄的组织与运营

义庄建立之初有房屋30余间,赡族田1022亩,祭田112亩,读书田300亩,这样的规模已属常武地区最大规模的义庄。盛康创建义庄之后,要获得官府的承认与保护。义庄石刻中的《呈词》《奏咨原案》,记录了拙园义庄得到官方承认的行政程序。盛康撰写《呈词》,陈述“恪承先志,捐田赡族”的缘由,载明义庄内房屋、田亩数目,以及开支用度“凡族中之鳏寡、孤独、废疾,实系贫穷无力读书、考试,及不能丧葬、婚嫁者,查照规条,分给钱米。每年修葺祠屋、祭扫各项之用,亦在此项下开支。”族人盛康、盛赓、盛宇怀经理其事。其目的是请求官府“奏咨立案”,一是载入志书,不得擅自买卖;二是颁给免差,保守印帖,确保合族周恤,义田赖以长存。《呈词》之末,附上“田号、庄规各册,呈请大吏奏咨定案。”

武进县收到《呈词》后,逐级上报常州府、苏州布政司、江苏巡抚。经抚部院会同爵阁督部堂附片具奏,抄片咨行在案,军机大臣奉旨朱批。最后逐级批转至武进县,即《奏咨原案》。同治七年六月,武进县为拙园义庄“颁给印帖”,正式得到了官府的承认与保护。

制定义庄管理办法,维持义庄的管理与运作,是义庄创建者盛康首先要考虑的要务。正如盛隆所言“义庄之兴废,全系经营之贤否。”义庄的经营管理得当与否,这不仅关系到义庄自身兴废,更关系到整个盛氏家族的长远发展。早在义庄筹备阶段,盛隆也尝试从筹置产、筹经管、筹支给三个方面筹划义庄的创办。

为规范义庄管理,同治七年,盛康以范氏义庄规条为蓝本,以盛隆所书筹置产、筹经管、筹支给为核心内容,分别于同治七年《详定规条》二十八条,同治十二年《增定规条》十八条,对义庄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

义庄设司正、司副综理义庄事务,由盛康、盛赓、盛宇怀承遗命,经始一切,拥有掌庄之实,义庄控制权归宗族族长。内设立司事3人,司庄专管给发钱米、供祭、办粮、修理祠墓庄仓等事。司帐专管钱米出入帐目,及登记田租完欠等事。司仓,专管储厫出粜舂白等事。三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掌庄人的监督管理之下各司其职。《增定规条》还特别规定,此3人必须常年在庄住宿,每到冬、夏收租繁忙时节,“酌添帮办、司事等,概用外姓,以避嫌疑。”本族人不能担任司事,启动外姓之人,其目的也是防止族人私占族产。

根据盛氏族人的散居实际,根据族中公议,“仍照原设四段,各派段总(后改称支总)二人稽查”,其职责主要是统计人丁增减,每年春秋祭祖时,呈报义庄汇总,以此作为赡族睦亲的凭据,“嗣后凡遇各段贫乏子姓,例合请给者,即由各叚总开单注明年岁,核实报庄,以杜冒滥。”《详定规条》还规定,段总均由掌庄择定,“如段总有年高不能任事,或办事未见正派,亦凭掌庄者秉公择人接办。”

在义庄收支管理方面,为确保义庄收支账目清晰可查,所有收入“祭田、义田、读书田租一律收纳。此外有市屋二处,所收租钱综归入款。”账目支出方面,“每年支用完纳条漕若干,赒给钱米若干,祭祀、岁修、辛工、火食等用若干,逐款登明。务将收支实存各数,统计核销,一年一结,不得积压牵混。定于来岁正月,由掌庄督率司事,汇造年总四柱册五本,分送庄裔四房各一本,存留义庄一本备查。”

义庄收入主要源自田租以及部分房屋出租收入。《详定规条》还明确一条“义庄不得典买族人田土,族人亦不得租佃义田。”义庄不能典买盛氏族人田产,盛氏族人也不能租种义庄之田,其目的在于防弊。《详定规条》还鼓励族人捐田,以扩大义庄规模,“有自愿捐田入庄者,不论多寡,日后概行照捐勒石。”同时也明确,所捐田亩掌庄人经管,捐田者不能以捐田为由参与庄务管理,其目的也是在于防弊。义庄收入来源稳定与否,主要在于田亩收租情况,遇有佃农拖欠,势必影响义庄收入。《详定规条》载明:“嗣后收租,请援照常郡育婴堂例,令各佃户依期送庄,年清年款,不准拖欠,顽抗者分限根追,呈官后立予准行。”催租是一项繁巨任务,“惟是奉行两年以来,各佃遵照,依期送庄。而其中顽抗不完者,亦复不少。”为解决佃户拖欠问题,义庄呈请武进、阳湖官府“嗣后收租援照常郡育婴堂例,”令各佃户依期缴纳,概不准拖欠。义庄通过借助官府的行政力量,推动解决田租拖欠,具体做法是“谕饬押乡差就近催完”,“在押乡差深知各乡情形,催完较易为力,且该差既系坐乡,趁便带催,亦可免需索滋扰之弊。……凡有义庄租欠,援照育婴堂章程,谕饬押乡差就近催完,实为公便。”在义庄的经营过程中,官府对义庄族田的支持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义庄各项支出包括“除完丁漕银米外,所余租息赡族。义田项下专备周济合族贫乏之用,祠墓祭田项下专供岁时祭扫修葺之用。”这在盛康制定的《详定规条》《增定规条》中也得到了体现。相关支出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先完国课,后计开销。清代世家大族普遍将完纳赋税作为第一要务,这源自于清初“奏销案”的历史记忆。盛氏族人意识到,欲使义庄族田传之久远,光靠家族内部的管理是不够的,除了经营得当,还需要获得官府的承认与保护。只有按时完纳赋税,才是获得官府认可与保护的最好办法。事实上苏南地区的各大义庄条规以及家谱祖训中也都强调了这一点。完纳国课既是义庄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义庄必须承担的国家义务。《详定规条》明确了义庄支出的先后次序,“先完国课,后计开销。设遇荒歉,除口粮仍照给外,一切酌量停支。如有余,先支丧葬,次及嫁娶;再有余,乃支冬衣;或所余不多,即吉凶等事,均匀支给;或又不敷,即先凶后吉。统由掌庄者通盘筹画,权其缓急,量力而行之。”

二是赡族睦宗支出。义庄设立初衷在于赡族,盛康秉承父亲遗命,带领盛氏家族致力于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待经费充裕后,盛氏有举行优老、恤贫、助婚助嫁、恤孤、劝士诸事宜,以此达到赡族、敬宗、收族之目的,这是义庄支出的主要部分。同治七年《详定规条》规定,在经费尚未充裕之时,“将族中之鳏寡、孤独、废疾及无力读书考试,不能丧葬、婚嫁者,酌定数目,量为接济。”经费源自义庄义田租息收入。等到租息全收,经费充裕之时,再扩大赡族范围。《详定规条》从人丁、年龄、婚姻多个维度,明确了周济合族贫乏族人的具体标准,同时也明确了相应奖惩措施,以防止滋生弊端。比如,为确保粮米发放到具体人户,《详定规条》明确“每人预给领据一纸”,“无据者不给”,代人领取需有“领据”,原则上“不准转托他人,亦不准将据抵押与人,违者停给。”又如丧葬婚嫁,领钱而不葬、不婚者,责成“追缴”。如有先前无力者,后能自食其力的,“查明不复给”,不守本分者,月米停发。对于弄虚作假、闹事者,“族中有越分多索,妄希冒混者,段总查明愬知掌庄人,邀同族众到祠理论。倘再故违庄规,逞意寻衅,鸣官究治。”

三是兴学育才支出。科举时代,蟾宫折桂,考中进士、举人,出人才是传统时代衡量世家大族的标志,也是众多家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龙溪盛氏重视儿孙辈教育,所谓“富而教不可缓”。盛氏族谱有“义方”“读书”等家训内容,认为“子姓读书最为训族第一事”。义庄内“今续捐置读书田三百亩零,坐落武、阳两县,所收租息专供族人从师读书修脯、膏火之用。”在义庄义学未设之时,族内贫困子弟就近入学,义庄会资助“蒙师按季致送修钱六百文”,“经师按季致送修钱八百文”,“文师按季致送修钱一千文”,资助力度不是不大。为鼓励族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同治七年《详定规条》细分了奖励的标准。“子弟考试,县、府试各给钱一千文;院试二千文;入泮四千文;岁科试二千文,补廪四千文;乡试六千文,中式十千文;会试三十千文,中式二十千文。”《详定规条》进一步明确,族内子弟只要积极参加科考,不分贫富、有力无力,均由义庄资助费用。同时也规定“领而不赴考者,查出追缴。”

同治十二年《增定规条》增加了对子弟教育的资助力度,“嗣后初识字,读四子书,每季贴修钱八百文;能诵经书,每季贴修钱一千文;开笔作文,每季贴修钱八百文;能诵经书,每季贴修钱一千四百文。均由支总查明,令择师附学,据实呈报。按四季支付,全送塾师,不得留存别用,以致有名无实。初从师者报明后,由庄给与方字若干,以后读书习经随时加给四书五经。每逢春秋祭日,支总带领本支学徒,并携所读之书赴庄,试以背诵、写字、作文,优者加奖。如实系可造者,再酌加修金,冀得日新之益。其学业荒落及规避不到者,停减贴费。”同时,在义庄内创办“人范书院”,“本支子孙有质可造就者,准住书院肄业。聘延品学兼优之师为之讲授,束修、供膳随时酌定。凡大小试年分,院内每月举会文课,先期邀订,辰集酉散。掌庄出题,备中饭四簋,早晚点各一,次穷日之力,课以一文一诗,不准给烛。次日将课卷送耆宿评定甲乙,优者酌与花红。”由此可见,盛氏家族对族内子弟读书的资助具体而微,且力度空前。

《增定规条》也增加了对族人习业谋生的资助。盛氏家族认为,读书考试固然是正途,但科考中式者毕竟是少数,不是每一位族人都适合走科举之路,如能“习业谋生,足以自立,与读书考试无异,亦应推广成就”。基于这样的考虑,《增定规条》明确了习业者的资助标准,“嗣后子姓无力者始习业,由支总报明,给钱四千文备置铺陈。进店三年后,并由支总查明,本店人作保,再报习业已成,给钱四千文以示鼓厉。倘一习未成,改就他业,本不应重给,如在三年内原店停歇,咎非自取,准由支总覆查再报,给钱二千文。俟其习成,亦准如前,查明报给。”

四是祠堂坟墓的祭祀支出。祠墓祭田一百一十二亩专用于“岁时祭扫修葺之用”。《增定规条》明确规定了族内祠堂、祖茔、坟茔的岁时维修,祭祀祭品以及陪祭人员饭食补助等支出用项。一是资政公祠每岁春分、秋分两祭,元旦、上元、端午、中元、中秋、重阳供品,每月朔望及除夕香烛、炭火等费,均于义庄开支。二是横塘乡加官桥、王家桥、老旸岐、马杭桥、蒋祥桥、沈家桥坟茔七处,春冬祭扫及应行俢葺事宜,俱归庄经理,七处条漕亦归庄承办。三是老旸岐资政公先茔,坐落江阴县马镇一保,离常较远,往回约须三日。除祭扫、舟饭仍由庄开支外,其点心、零用各人自备,每人折给馂余钱八百文,不论有力无力均给。

此外,对义庄管理人员的薪俸伙食等杂项支出,《规条》也作出了相应规定。如,掌庄人每年例给酬米。宗长每届陪祭,送米一石。支总每届年终,各送米一石,以酬其劳。庄内“上下人等每人每日额给火食钱米,另簿逐日登记。”义庄来访客人也应安排饭食,并于帐簿内注明某客,以便稽查。“庄内雇用厨子一名,门役一名兼打杂,每月工钱俱于义庄开支。”

四、结语

武进盛氏拙园义庄是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具有宗族性质的义庄,在其创建之初规模已达1100余亩,到了民国时期,义庄规模最大时拥有田产4600余亩,而盛宣怀故居保存的拙园义庄石刻主要记录的是义庄创建之初的历史信息。通过对拙园义庄石刻文字的整理与初步研究,详细剖析了盛氏拙园义庄在早期创立阶段的制度设计与日常管理,尤其详于盛氏族人对义庄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相关规定,这对于盛氏家族而言,确实起到了赡族、敬宗、收族的积极作用。同时,相关研究也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盛宣怀及其盛氏家族内部慈善文化的传承,这对于解码晚清慈善家族武进盛氏的文化基因,探寻西方红十字文化与中国本土慈善文化的交汇、交融有着积极的文化意义。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36  苏ICP备05003616号-2